投稿邮箱:longjiangdangjian@163.com

站内搜索:

乡村旅游发展情况微观察

来源:省文旅厅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 王泽欢 时间:2019-10-10 16:31:28 责任编辑:政策研究

我省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既有风景秀丽的自然景观,也有灿烂多彩的民俗文化,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丰富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近年来,依托资源优势,乡村旅游项目遍地开花,在发展方式上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服务景区型、服务城市型、民俗文化型、农业园采摘型、红色旅游型等都出现在我省乡村旅游市场,但这些特色形式大多停留在以“农”为主、以“乐”为辅的初级阶段,还存在一些急需提高的地方。

产品缺乏创新、同质化严重。我省乡村旅游产品多为采摘、垂钓和少量的农业观光,而康养度假、参与体验、商务会议等高档次的产品较稀缺。同时,许多乡村旅游景点在开发建设过程中片面追求自然资源开发而缺少了乡土气息,失去了乡村旅游的本色。对我省的民俗风情、区域特色、文化内涵挖掘不足,种类较少、品位不高,多数停留在宣传口号上。

部门协作少,资源不集中。我省多项发展战略涉及到乡村旅游,分属不同部门并各自有独立的扶持政策及奖励办法。由于缺少有效的统筹协调机制,有限的政策、资金资源难以整合发挥综合集成效应,容易出现多头管理的问题。

标准落实不到位,配套设施不健全。在基础设施方面,交通成为重要制约因素:多数景区距离城市较远,既没有通公交车和旅游专线,又缺少必要的地图导航和道路指示牌,游客难以到达。在配套设施方面,多数旅游点考虑到经营成本没有建设宾馆、停车位、游客服务中心等,在旅游高峰期接待能力不足。

粗放型经营,效益水平不高。我省乡村旅游企业多为农民自发创业,专业人才匮乏,管理能力有限,缺少完善的企业制度和规划。同时受限于自持资金有限,难以获得金融机构贷款等因素,普遍规模较小,效益水平不高。

鉴于以上问题,以提升乡村旅游质量为核心,深化乡村旅游供给侧改革,挖掘自然和人文资源潜力,将乡村旅游打造成文化内涵丰富、生态环境良好的黑龙江乡村旅游新品牌。

一是建立统筹协调机制。统筹协调规划制订、建设实施、市场营销、监督管理等各方力量,整合政策、资金资源,合力推进全省乡村旅游的发展。梳理农业、农村、旅游、建设等涉及乡村旅游相关政策,集中资源向大项目、优质项目倾斜,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对标准较高、带动作用明显的乡村旅游项目和企业提供信贷支持。推动民间投资建设特色民宿、自驾车旅居车营地等项目。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建设乡村旅游资源集聚区域的路、水、电、气、暖、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城乡绿道,延伸公交线路,开通周末旅游公交,配建停车场,消除乡村旅游区(点)与主要交通干道之间的交通死角。

三是强化规范管理力度。在经营资质、从业资格、特色业态资格等方面进行严格把关,在建筑、设施、服务、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严格要求。通过完善法律法规,规范经营者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人事制度和企业规划,保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引入专业化管理团队,注入先进运营理念,科学化的运营管理营销体系。

四是开发特色品牌。开发乡村旅游与农业相结合的产品。依托山林资源丰富、自然生态良好地区创建一批旅游特色村庄,开发与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乡村旅游产品,大力发展农业观光园、休闲农庄、度假村等;依托大江沿线公路、国道沿线打造一批旅游特色村、自驾车旅居车营地、乡村旅游创客基地、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开发乡村旅游与消费升级相结合的产品。第一类是康养度假产品。与中俄博览会、雪博会等大型博览会活动相结合,开发康养度假基地、休闲娱乐基地、会议中心等高端产品。第二类是乡村研学产品。建设产学研一体的农业教育示范基地,开发集观光、娱乐、教育、研学一体的农业平台,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助推农业产业技术升级。第三类是文化体育产品。深度挖掘黑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开发农耕舞蹈竞赛、说唱竞赛、马术比赛、摔跤比赛等多种产品,丰富乡村旅游内容。开发文旅融合的产品。依托冰雪文化、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建设民族村寨、乡村民宿、冰雪风情园和红色旅游景区等,围绕区域特色做文章,丰富乡村旅游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提高与市场需求契合度,避免同质化、庸俗化,保证乡村旅游有特色、有内涵。(黑龙江日报2019年8月16日刊载)

【版权声明】凡来源中注明“龙江机关党建”的文章,均为本网独家稿件,版权归龙江机关党建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黑龙江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技术支持: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黑龙江省全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451-87589289

回到顶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