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淑雯博士、中国农大食品学院博士后、二级研究员,黑龙江省农科院食品加工研究所所长,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首席专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稻加工岗位科学家兼加工功能研究室主任,国家稻米加工技术专业研发中心主任,农业农村部稻米传统制品产地加工技术集成基地主任,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加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学术带头人,省级重点实验室主任,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省巾帼文明岗。黑龙江省食物与营养咨询指导委员会秘书长,黑龙江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诊断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受省委组织部委派,曾挂职肇源县委常委、副县长。
艰苦创业、负重前行。黑龙江省农科院为了完善学科建设,为我省优质农产品加工增值、建设农业强省提供科技支撑,于2009年将食品加工研究所由我院谷物检测中心剥离,开始独立运转。我当时被院党组派到了我院这个最新最小的食品加工所主持工作,带领8个年轻人从零开始,建设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设备,争取各类科研项目,组建了一支以80后为主体、充满活力的年轻团队,创建了我院以粮食精深加工为主体的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学科,定位在我省优势农产品资源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企业为目标,以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以破解我省食品加工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为科研目标,主攻全谷物食品和药食同源产品加工,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0多项,竞争获得了省部级科研平台4个,项目总经费累计5000多万元。
精准定位、聚焦发力。食品加工所人员少、底子薄,必须选准独具特色、有发展前景、产业急需解决的科研方向,才有可能闯出我们自己的新路,才可能在国家层面有一席之地。经过充分调研,了解国内外动态,凭着科研的敏锐性,我们发现高营养、高出品率、高附加值的全谷物食品必将成为国际谷物食品的新宠,也特别适合我省高品质谷物原料的加工利用,但全谷物食品口感差、难蒸煮、保质期短三大产业难题,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我带领团队通过十年的技术和装备创新,以及新产品的创制,系统解决了这三大产业难题,研发了营养丰富且好吃易煮的系列全谷物食品,已转化11家企业生产。为了振兴大豆产业,创新了大豆组织化蛋白(植物人造肉)加工技术和设备,实现了加工设备的国产化,研发了具有明显动物肉质纤维和口感的大豆蛋白肉,技术和产品已完成中等试验研究。为了满足企业技术需求,研发了人参、西洋参等药食同源新产品,食用菌加工的即食休闲食品,全谷物早餐麦片、代餐粉,具有降血脂、降血糖和减肥功效的营养功能食品等等。十年来共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6项、实用新型3项,经院士等同行专家评价,全谷物加工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湿型易煮全谷物产品填补国内外市场空白,系列成果已转化6省近20家企业,近三年累计新增销售额20多亿元,创社会效益约30亿元。以第一完成人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以主要完成人获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克服困难、培养人才。面对我省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困难局面,食品所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人才引进和自我培养相结合。十年来,引进日本东进大学和吉林大学博士各1人、其它院校博士5人,自我培养获得博士学位4人。工作中注重培养锻炼年轻人,为他们创造学习提高的机会,克服困难选派青年人出国学习、参加学术会议,在国内积极参与各项科研技术培训和学术论坛,培养了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人、我省首批“龙江英才-青年拔尖人才”1人、省五一奖章获得者1人、院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
服务产业、务求实效。我经过2004-2007年明水县科技副县长的三年挂职,2016年肇源县委常委、副县长挂职一年,深刻体会到基层对实用型新技术的强烈需求,也发现很多科研项目与产业脱节的症结所在,只有科研课题来自于产业需求、服务于产业发展才有生机和活力,因此我经常带领团队深入基层企业,积极服务我省产业发展,利用已有科研成果,主动为企业和地方政府提供咨询和培训,年均培训人员约1500人、服务企业约100家。积极参与产业扶贫,为饶河县辣椒加工产业和延寿鸿源食品、黑龙江乐宝食品、吉林永丰米业、庆安东禾集团等等数十家企业提供了科技服务和成果转化,通过加工产业带动残疾人和贫困户脱贫增收,助力中小企业通过采用新技术、加工新产品快速提档升级。
严于律己、弘扬正气。我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深地理解和敬佩我们百年大党的伟大创举,工作中一直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别人做到的,我首先做到。带领大家学习政治理论,研讨时事政治,定时召开科研进展讨论。要求大家厉行节约,避免资源浪费。关心青年人的生活和心理动态,注重弘扬正气,引导大家培养积极阳光的心态,发现问题及时交流解决,不断激发正能量。带领大家开展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即强健了身体,又增进了团结。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食品加工研究所一直保持着积极向上、团进奋进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