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哈尔滨市道里区哈尔滨博物馆展群的黑龙江文学馆是展示黑龙江文学历史文脉与发展成果的重要场所。这座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的文学馆,不仅收藏了万余册图书以及3000余件作家手稿、书信等藏品,还建有黑龙江作家信息数据库,为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极具特色的展馆布置
馆内共有三层结构:一层为公共服务空间,主要提供公共信息服务及冰雪文学专题展;二层为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文学、文学评论、网络文学、报告文学、民间文学等8个专题馆和多媒体放映室,主要展示黑龙江各文学体裁的创作成绩;三层则为主展厅。
走进黑龙江文学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象征着黑龙江人永不妥协和奋勇向前精神的白桦木栅栏,扑面而来的巍巍兴安地域特色,大气之中不乏细腻.每根白色的栏杆上,都刻着一部黑龙江文学史中经典文学篇目的名字……桦木栅栏的上方,是由著名作家王蒙先生题写的黑龙江文学馆馆名。对面墙上,是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和周立波的《暴风骤雨》片段的两幅木刻书法作品。
匠心独运的展陈方式
在黑龙江古代文学展区。古风古韵的展墙上描摹着黑土文学的起源。嘎仙洞微缩模型生动地再现了孕育黑龙江文学的“起源之洞”,镌刻着黑龙江文学史上的第一篇书面散文——201个字的嘎仙洞祝文。而一旁的展墙上则图文并茂地讲解了黑龙江从北魏至唐、宋、明、清等朝的历史脉络和故事趣闻,还介绍了清朝方拱乾在流放宁古塔时写成的《宁古塔志》,这也是黑龙江的第一部风物志。
除了平面展墙的讲解,文学馆还有黑龙江省作家获得的全国文学大奖的证书原件和作品手稿等实物展览。三组实木展柜,全景展示了黑龙江省现当代68位著名作家的书影、书籍和头像。每位作家头像旁边,是一个玻璃门展柜,里边放着其代表作,旁边一排小抽屉则暗藏玄机,珍藏着作家的珍贵手迹。
文学馆最为珍贵的镇馆之宝则是萧红的著作和手稿原件。包括1947年出版的初版书《呼兰河传》和她的手写信件等。
龙江文学的历史之光
从黑龙江文学史上的第一篇书面散文嘎仙洞祝文到独具地方特色的黑龙江近现代文学。黑龙江文学馆为参观者徐徐拉开浩瀚的黑龙江文学长河,而黑龙江抗战文学便是这长河中绽放得最为欢腾的浪花。“九一八”事变民族危亡之际,黑龙江抗战文学兴起。萧红、白朗、金建啸等一大批进步作家也加入了黑龙江的文学阵营,迅速投身左翼文学,以笔为枪,成为中国抗战文学先锋,而东北抗联在冰天雪地、白山黑水间的14年战斗,更为黑龙江文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一首《露营之歌》流传至今,让人不断回想起那段荡气回肠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文学进入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期。十万转业官兵、数十万知青的融入,为黑龙江当代文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创造了从1949年到1966年黑龙江“十七年文学”的辉煌时代。新时期以来,黑龙江文学取得了突出成绩,黑龙江作家屡获大奖,16名作家、34件作品获得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
黑龙江文学馆是一个集教育、学习与熏陶于一体的精神殿堂。它不仅展示了黑龙江丰富的文学底蕴,还承载着红色文化与历史记忆,为党员干部提供了汲取精神养分、增强文化素养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