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是黑木耳主产区,近年来,在政府主导推动和市场效益催动下,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黑木耳生产基地,年产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一;辟建了全国最大的集散市场,交易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二;创造了最好的富民效果,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排名全省第一。
引进龙头企业代替政府主导产业发展是提升黑木耳产业发展模式的根本。企业主导产业发展更适应市场变化、更能提升产品价值、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纵观先进地区经验,产业发展基本全部都由企业主导牵动。一是要做好产业发展规划,聘请专业团队,对需要建设的菌包厂数量布局、仓储物流设施、人才技术支撑、精深加工等,进行科学规划布局,让产业发展有依据、科学推进。二是要引进或支持本地企业主导产业发展,政府做好监管和服务。可以招商引资,引进食用菌或者农产品产业化龙头企业,整体运作黑木耳标准化生产、质量体系建设、品牌塑造包装、网络销售等,也可扶持现有企业,视投资能力支持其参与主导。三是要建立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树立整体发展思维,鼓励扶持专业合作社发展,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分享机制和风险共担模式,打破农户零散种植导致成本高、风险大、市场竞争力弱、监管难度大的局面,推动标准化生产、棚式栽培等。四是龙头企业参与整体营销。将黑木耳产业品牌由产业化龙头企业使用起来、推销出去,整合域内普通商标,进行统一冠名,充分利用龙头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黑木耳产品价值。五是要提高黑木耳精深加工比例。积极建设黑木耳加工园区,大力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入驻提供便利条件,助推产业项目快谈、快落。引进有品牌、有渠道、有经验的黑木耳深加工企业入驻园区,开发木耳酱等加工项目,或者与本地经销企业嫁接合作,共同开发黑木耳精深加工市场。
坚持不懈推动黑木耳废弃菌包回收和综合利用是解决黑木耳产业环保问题的关键。在党中央倡导绿色发展理念,中央环保督查利剑高悬的政策背景下,解决废弃菌袋污染问题是产业长远发展的重中之重。一是要进一步巩固废弃菌包集中堆放成果。继续加大废弃菌袋“四有”标准化集中堆放场建设力度,并进行合理布局,形成全覆盖、无死角的堆放格局。切实加大堆放场掺杂秸秆、垃圾等问题的督导力度,进一步规范到位,利于企业综合加工利用。二是给予袋料分离和综合利用企业补贴。《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的方案》均提出给予从业企业相关补贴,政府部门应列支废弃菌包回收综合利用补贴。三是要切实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目前废弃菌包主要利用生产塑料颗粒、燃料或活性炭,以燃料为主,落实中央规定,推动供热、洗浴及餐饮等行业企业使用生物质燃料,提高企业利用废弃菌包生产生物质燃料积极性。
加强黑木耳标准化产业体系建设是塑造品牌的保障。针对目前产业无序发展状态,加快完善以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黑木耳行业协会参与、主管部门指导、职能部门监督管理的产业体系建设。一是要与食用菌、黑木耳科研院所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购买专利、联合研发、利润分成、技术占股等多种方式,加大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新菌种选育、替代料研发、菌糠综合利用等方面合作。同时,积极做好农户宣传动员工作,引导使用研究所科研成果,切实提升科技转化率。二是要加快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国家相关部门明确,2019年1月1日前已认证的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要推动相关生产经营主体及产品纳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从2020年1月1日起,没有纳入国家追溯平台管理的认证农产品一律取消认证。应尽快启动黑木耳质量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三是要加快产业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构建产业发展需要稳定的金融服务体系,依托农村商业银行、农业银行等支持合作社、黑木耳经营企业信贷。针对目前黑木耳经销仓储、物流不规范、不健全问题,建立物流服务体系,确保物流环节监管不出现真空地带。完善人才服务体系,支持食用菌研究所发展,成立黑木耳产业民间专业协会,建立以博士流动站、高校科研院所专家、本地“土专家”为主的技术服务队伍。四是要加快构建纠纷处置机制。成立专门协调处置机构,在舆情监测、市场监管、纠纷处理等方面完善工作机制,确保发生产品质量问题、菌种等问题提前研判、及时预防、有效处置,保障产业安全。(黑龙江日报2019年8月16日刊载)
【版权声明】凡来源中注明“龙江机关党建”的文章,均为本网独家稿件,版权归龙江机关党建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黑龙江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技术支持: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黑龙江省全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451-87589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