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longjiangdangjian@163.com

站内搜索:

文明家风家教 造就报国英才——感悟敬一丹及其姐弟在文明家风家教中成长进步

来源:省公安厅关工委办公室 时间:2020-01-19 23:12:37 责任编辑:关工委

近日,阅读了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敬一丹所著、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那年那信》一书。读后,敬一丹及其姐弟在文明家风家教中成长进步的经历,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记忆。

图片1.jpg

该家族创建和传承文明家风家教的,主要是敬一丹的四位至亲长辈:敬德峻,敬一丹的爷爷,19世纪末年生于辽宁省营口市,是位读书人,师范毕业,曾时任营口市市政筹备处科长、办理食盐和火柴等物资的通化专卖署科长、盖平、开原专卖局局长、齐齐哈尔专卖局庶务科长,1946年病逝;韩忠堂,敬一丹的姥爷,19世纪末年生于黑龙江省富裕县,没上过学,十二岁就出门打工为家里谋生,劳累、贫困、战乱伴随他大半生,八十一岁去世;敬毓嵩,敬一丹的爸爸,1926年生于辽宁省营口市,念了小学、中学(国高)、哈尔滨陆军军医学校(后改为东北军医大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45年末参军,任抗战胜利后军队系统哈尔滨保安总队政治部保卫科干事,1966年从省委政法部调到哈尔滨市公安局任副局长,后任黑龙江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1980年参加最高人民检察院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审判临时工作半年,担任王洪文的公诉人,2015年,作为抗战老兵,被国家颁授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韩殿云,敬一丹的妈妈,1930年生于黑龙江省富裕县,1946年考入齐齐哈尔市女子中学并担任班长,1947年入党并开始参加历经47年的公安工作,历任合江地区公安局经保科长、省公安厅治安处副处长等职,曾参加过对贪污犯王守信大案审讯、电影新闻纪录片中对“苏修”特务的审讯,2019年5月病逝。以上四人共同创建和传承的家风家教,主要有以下几点。

图片2.jpg

2015年敬毓嵩被颁授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时与韩殿云纪念照

一、求知进取之风。“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为培养孩子求知进取意识,注重以下教育:

(一)基础教育。爷爷关心爸爸的学习,在爸爸上中学时,爷爷说“你上中学了,要好好念书”,每次爸爸期末考试,爷爷都问问考试的情况,爸爸那时念书一直不错,差不多每次都是前三名,爷爷听了挺高兴,鼓励爸爸继续好好学习。

姥爷从小失去了上学机会,但他重视子女的学习,妈妈在学校得了奖状,拿回家,姥爷高兴的啊,一边把奖状贴在墙上,一边夸着“看我大闺女!”,并对子女说:“我就是拿着棍子要饭吃,也要供你们念书。”

爸妈四个孩子,除小儿子上学时赶上了“文革”爸妈都在外地接受改造外,前三个孩子上学第一天,都是妈妈牵着手送到学校门口。从一年级开始,妈妈就通读孩子们的新课本,督促孩子们写作业,让孩子们在上学之初就形成好的学习习惯。

妈妈注重发挥大女儿当姐姐的榜样作用,读小学时姐姐学习好,居然连续八次考得第一名,妈妈拿着姐姐得的一张又一张奖状,激励妹妹和弟弟。当妹妹、弟弟的自己觉得如果学习不好,都不好意思给姐姐当妹妹、弟弟。

爸爸为增进孩子们基础知识,在孩子们读小学时,分别给孩子们订了报纸杂志,大女儿的是《中国少年报》《少年文艺》、二女儿的是《儿童时代》、儿子的是《小朋友》,使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有了新的色彩、乐趣和向往。

爸爸和妈妈“文革”期间分居两地相互间通信的时候,都叫来身边的孩子,让孩子在最后写上一两句,或画上点什么。这样,玩一样就学会了用信来表达。写信,成了孩子们很乐意做的事情,也成了孩子们增进基础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

爸爸离休后,特别喜欢看孙辈的作文,看了,还加批语,有的还特意写信鼓励,引导孙辈打牢学习基础。

(二)机会教育。爸爸妈妈的四个子女,后来还有子女的子女,每当走到人生的关键点上,总会得到爸爸妈妈的点拨、嘱咐、指导和提醒。

二女儿敬一丹,十三四岁时,是开始形成世界观的年龄。她从报纸广播里接触了一些生词,于是给“文革”中在外地的爸爸写信,列出了十几个问题:什么叫唯物论、唯心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什么意思?什么叫世界观?什么叫哲学等。爸爸回信:“你能关心这样的问题,非常好,说明你长大了,开始考虑这样的问题了。咱家书架上层有艾思奇的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你看一看,一时看不懂也没关系,慢慢会懂的”。她拿到爸爸读过的书,虽然读得似懂非懂,但毕竟知道了有这样的学问。后来她上大学时,这本书依然是教科书。

敬一丹十七岁时去小兴安岭当了知青,爸爸写信鼓励她更重要的是锻炼独立生活,对她帮助很大,回信表示一定照爸爸信中说的那样去做。

敬一丹二十三岁在北京广播学院担任班里党支部书记,爸爸写信鼓励她:“你在学校,担任学生干部,从石红、谢惠敏(当年《人民文学》第11期一篇小说《班主任》中两名学生)两人身上,看到自己的长处、短处,就一定会健康成长起来”。

敬一丹三十岁在北京广播学院读研究生,爸爸写信提醒:“你刚上广播学院时,我曾给你写信,要你博学。现在,再送你一句话,就是要精深,知识要博学而精深,这样才能干出成绩来”。

敬一丹五十岁的时候,爸爸妈妈一起对她说了这样的话:“五十岁,正是好时候,三十岁太年轻,七十岁太老,五十岁阅历丰富、经验丰富,今后的路会更顺、更宽、更辉煌”。

图片3.jpg

敬一丹工作照

敬一丹大弟敬大力担任新职务,七十五岁的老妈和爸爸一起,给大弟写信:“责任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严,相信你永远是个忠臣、是个清官”。

敬一丹大姐敬海燕六十岁面临退休,年过八十的爸妈指点:“要自觉应对几个转变,防止和克服消沉情绪,主动调整心态,积极建造第二个多彩的辉煌”。

敬一丹小弟敬大为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老爸知道后,欣然提笔写诗夸奖。

孙辈出生了,长大了,他们成人以后,依然能够感受到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对他们的精神影响。

二、吃苦强能之风。“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为锻造孩子吃苦强能素质,注重以下教育:

(一)吃苦教育。把吃苦作为人生经历的必修课。妈妈韩殿云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享福不用学,吃苦得学啊!”当年,家中有许多方面的吃苦需要学习。诸如:

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连续三年遭受自然灾害、前苏联还逼迫还债,正处于内忧外患、国民经济发展滞后、人民生活极度困难时期,得学习艰难困苦生活条件下的吃苦。

“文革”期间,爸爸妈妈分别去外地参加干校和学习班,家中只剩下姥爷和几个年幼的孩子,得学习承担洗衣、买粮、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等各种家务劳动和对父母牵挂、思念情感煎熬情况下的吃苦。

敬一丹和姐姐先后去北大荒、小兴安岭上山下乡,本人既要学习生疏环境、艰苦条件接受“再教育”情况下的吃苦,又要学习几个春节不能回家过年思念亲人、思念故乡心潮压抑情况下的吃苦。

敬一丹四姐弟上学后,为了争做好学生,还必须学习刻苦学习方面的吃苦。大弟1975年高中毕业,虽然“文革”期间文化课学得少,但因学会了吃苦,经过自己的拼命自学和艰辛努力在恢复高考的1977年,顺利考入了吉林大学。

总之,各种吃苦孩子们都得面对、承受和学习。

(二)强能教育。强能,既能禁得起苦累,又能增强生活中的各种动手和自理能力。

爸爸妈妈在强能方面为孩子做出了榜样。爸爸一向吃苦耐劳,离休30多年来,仍坚持离而不休,活到老、学到老,他年轻时舍不得时间玩,老了也很少闲情逸致,每天手不释卷,始终都在关心国家和世界的当前事和未来事,研究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有意义的事。妈妈既要在上班时间做好公安本职工作,又要利用下班时间做好各项家务工作,包括家人穿戴的衣服、鞋、帽都亲自手工制作。

为增强孩子生活中的动手和自理能力,在敬一丹八九岁的时候,妈妈就开始教她和姐姐做针线活。后来又教会两个弟弟和孙辈做针线活。两个弟弟从缝扣子到做被子什么都会。妈妈说:“学会做针线活,这些都是有用的本领。”

敬一丹十三岁时,爸爸妈妈分别去了干校和学习班,姐姐成了下乡知青,她和两个弟弟留在哈尔滨家中,她成了家里的小管家。给弟弟缝补衣服就成了她经常要做的事,并逐步学会了做棉衣棉裤、织手套、纳鞋底儿、绣花。还很有兴致的在书包上绣上红字“为人民服务”,在枕头上绣上菊花和红字“战地黄花分外香”。

三、孝老爱亲之风。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传承孩子孝老爱亲品德,注重以下教育:

(一)孝老教育。孩子们最早知道“孝”这个字,是从妈妈那里听到的。妈妈在唠嗑时,常说到谁谁谁有“孝心”,谁谁谁“不孝顺”。从说话的语气、神情,褒贬分明,孩子们感到这是妈妈看人的价值标准。爸爸妈妈还通过引经据典,对孩子进行传统孝老教育,使孩子们记得2000多年前,孔子曾经对他的学生说的“孝敬父母什么最难,是‘色难’,就是不给父母脸色看最难”一段话,并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打下了深刻烙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活经历的加深,孩子们进一步感悟到,“色难”才是至高的孝道,对父母要始终保持和颜悦色,让父母的脸色能愉悦。

通过爸爸妈妈的口传心授,加上平时既严格管教、又真挚关爱,既直截了当、又循循善诱的孝老教育,四个儿女个个都有孝心。

尤其和爸妈在一起生活的小弟弟非常有孝心。当年血气方刚的小弟弟,在爸妈心情不好、烦躁易怒时,始终做到好言相哄、百依百顺。特别自己出钱出力给家里买回洗衣机、冰箱、空调、大电视机时,他理解一向勤劳节俭的爸妈对他发出的“怕累”“娇气”“讲享受”的责怪和训斥,始终保持和颜悦色,毫无怨言。在妈妈八十岁生日宴会上,他喊来儿女、外甥,给妈妈行了跪拜礼,并眼含热泪满怀深情的说:“祝妈妈生日快乐,感谢妈妈偏疼偏爱最多之恩”,感动了全家人。

(二)爱亲教育。爸爸妈妈教育子女有智慧、有方略,是教子(女)有方的爸爸妈妈。

教育姐姐照顾、关心妹妹、弟弟。爸爸写信给十岁的长女:“爸爸不在家,妈妈又有病,你是姐姐,就该像个姐姐的样儿,多照顾妹妹、弟弟”。爸妈分别出差,妈妈来信嘱咐:“燕(长女敬海燕),一定像个大姐姐、大孩子的样子,担负起爸爸妈妈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十六岁的小弟去当兵了,妈妈给正在北京上大学二十二岁的二女儿敬一丹写信说:“妈妈老了,你要替我分担教育和关心小弟的责任,常常给他写信。他不回信,你也要写。他年龄小,一个人在外面,更需要亲人的关怀”。这段时间,敬一丹遵旨给小弟写了很多信,信中穷尽所能想到的大道理、小道理,开导他不要想家,指导他怎样写日记,鼓励他字写得有进步,教导他搞好文化课的自学补习等。爸妈用这样的方法,让姐弟之间隔山隔水不隔心,始终保持有沟通、有惦念、有心灵交流的手足之情。

教育弟弟们要对姐姐好。敬一丹十三岁时,爸妈都去了外地,她管家,经常要给弟弟补衣服。那天,妈妈临时从外地回家,她在厨房忙活,敬一丹在缝纫机前给弟弟们补裤子。因带补丁的裤子太厚,一不小心,缝纫机针突然穿透了敬一丹的右手食指。妈妈因叫声马上赶来,缓缓的推缝纫机倒轮儿将机针从手指拔出来后,大声喊来两个弟弟:“你们俩,记住,你二姐给你们补衣服,手指都扎穿了。她也不是大人,她才比大弟大三岁,她替妈妈爸爸照顾你们,你们长大要是不对你二姐好,你们就丧良心了!”

教育姐弟之间互相欣赏。妈妈总是在姐弟之间说表扬的话:你姐如何贴心,大弟如何厚道,小弟如何细心等。用这样的方法,让四姐弟互相欣赏,养成“不争”和“互让”的好习惯。

妈妈留存的几代人1700多封家信,就是当年满怀爱亲情感的珍藏和记录,是一笔无价的财富。

随着现代化通讯工具和手段的运用,已进入耄耋之年的爸爸妈妈,爱亲教育热情有增无减。妈妈狂热的爱上了微信,很快变成了“微信控”,后来成了“我爱我家”和亲情群的群主,在网上传播了许多爱亲教育等方面的正能量,被评为全国公安机关离退休干部网络宣传工作优秀网宣员,2016年初,大红荣誉证书送到家中。

四、爱国尽责之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增进孩子爱国尽责情怀,注重以下教育:

(一)爱国教育。爸爸在回答敬一丹关于爷爷曾说过什么对他有影响的话的问题时谈到:“日本侵占东北时,一次吃晚饭,爷爷喝了点儿酒,唉声叹气的说:‘中国人,都不让说是中国人,什么事情必须日本人说了才算,哎!’说着说着,他就掉下了眼泪,使劲用拳头敲打桌子。那时,我才十几岁,也哭了。他指着我说:‘你记着,你不是满洲人,是中国人,是亡国奴,这些话不要对外人讲,但一定要记住’。这一次谈话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当年,姥爷对孩子们说:“咱们是中国人,不是伪满州国民”。学校强制学生学习日语,姥爷却说:“日本话不用学,再过两年就用不着了,小日本是兔子尾巴长不了”。

爸爸进入老年的时候,一次在北京遭遇日餐,没想到他勃然大怒:“吃这个干什么!”以拒餐形式,警醒家人“勿忘国耻,爱我中华。”爸爸谈到,他当年在学校读书,日本人强制学生学日语吃日餐唱日本歌,他尝到了亡国奴的屈辱滋味。

通过长辈潜移默化的爱国教育,晚辈增强了家国情怀。1969年前苏联入侵我国珍宝岛事件发生后,年仅十一岁的大弟弟在给妈妈的信中写道:“学校作了战备动员,‘苏修’要是再来侵犯,我们一定要把它全部消灭光。我一定好好锻炼身体,等我长大了,一定做一名保卫祖国领土的边防军战士”。

(二)尽责教育。爸爸妈妈时常给子女讲解人生的道理。使孩子们懂得一个人有小我、大我之分:既是个人的小我,又是国家社会的大我;一个人既是自然人,又是社会人,每个人都负有推进国家和社会进步的责任,只有报国尽责、做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能体现人生价值。

在敬一丹五十岁的时候,妈妈给她写信:“为人父母,最大的心愿就是,盼子女有出息,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儿女有出息,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敬一丹及其姐弟,都没有辜负父母的心愿,都在文明家风家教中不断成长进步。四姐弟都学有所成、事有所为,都成为了国家的有用之人。有的是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有的担任地方国家机关中级和高级主要领导职务,真可谓国家的栋梁之材。有的已出版发行了个人的多部专著,为社会奉献了精神财富。

目前,敬一丹及其姐弟,有的已经退休,有的仍在职工作,但都在传承文明家风家教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一步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尽责担当,努力实现个人有价值的多彩人生。

本文作者:黑龙江省公安厅关工委办公室副主任 唐财

【版权声明】凡来源中注明“龙江机关党建”的文章,均为本网独家稿件,版权归龙江机关党建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黑龙江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技术支持: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黑龙江省全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451-87589289

回到顶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