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市公安局党委深化工作落实,按照市委和省公安厅党委专题部署要求,锚定伊春公安“1226”发展战略,紧密围绕“生态立市、旅游强市”发展定位,聚焦振兴发展主战场,拓展“夏季护游”成果,推行“全季护游”行动计划,以“四个精准”举措做实护游警务自选动作,助力构建安全舒适的旅游环境。
组织领导+机制引领,精准建强公安护游专项体系。加强组织推进。将护游工作列为检验服务发展成效的有力抓手,成立全季护游工作领导小组,周密部署,强势推进。4月29日全市公安机关“全季护游”动员大会,下发工作方案和具体推进措施,明确责任部门和完成时限,拧紧责任链条。建立护游安保指挥调度机制。组建由景区所属分局牵头,市场监管、交通、旅游企业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护游安保指挥部,有效开展景区安保指挥调度工作。根据景区旅游形势、游客流量和出行规律,划分为重点节假日旅游高峰、旅游旺季、旅游淡季三级勤务模式,落实动态调警、弹性工作机制。建立“1+1+N”护游警务机制。整合民警、景区安保队、景区商户等安保力量,推行“1+N”工作机制,科学布点、因情布警,实行“高峰站点、平峰巡线”动态巡防,在旅客高峰时期,安排民警定点定位值守,对易拥堵路段实行分段布警、包块处警模式,有效延伸巡逻触角提升见警率、管事率。
科学布警+全域布防,精准织密公安护游防控网络。狠抓重点,做强景区主防。结合全市景区分布,在全市设立景区警务室12个,围绕创建“平安景区”目标,优化“无人机+护游”模式,健全完善“轻案快办”“动态预警”工作机制,优化巡防警力部署、统筹开展群防群治措施,全面强化景区景点秩序维护、治安防范。紧盯关键,做实周边协防。依托高等级公安护游勤务模式,全面落实重点景区景点、非景区景点、人员密集场所、隐患风险区域、重大节点活动、聚集高峰时段“六必巡”机制,持续释放“情指行”一体化效能,屯警街面、动中备勤,对景区周边开展“地毯式”巡逻防范,筑牢景区平安防线。统筹全局,加强区域协作。重点围绕全市33个景区区域坐标和“一市五县四区八局”地理边界,将全市警力划分为23个护游警务协作区,建立警力信息共通共享、警务实战互联互动、区位资源优势互补的“小快灵”护游警务协作机制,落实公安武警武装联勤巡逻和“1、3、5分钟”快反处置机制,全面提高辖区见警率、管事率,确保遇有重大涉旅等突发案事件,第一时间集结优势警力,妥善应对、高效处置。
打防结合+要素管控,精准守护游客合法权益。持续高压震慑,以打开路、以打促防。加强与市监、文旅、交通等部门联动协作,对强迫消费、欺骗消费、敲诈勒索、垄断经营及其他侵害游客、群众权益,特别是“黑导游”“黑旅社”“黑商店饭店旅店”及非法排污、倾倒处置危险废物、非法采矿采石采砂、非法捕捞水产品及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等突出违法犯罪,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坚决守护游客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林区旅游资源生态红线。突出靠前防范,部门联动、执法联合。会同有关部门,对烧烤排挡、宾馆酒店、歌舞娱乐、酒吧洗浴等重点行业场所开展“拉网式”排查检查,严格实名登记,落实“三防”措施,依法打击黄赌毒、盗抢骗等违法犯罪。累计深入涉旅服务娱乐场所开展突击检查120次,发现整改问题12个。强化底线思维,实时发现、实时化解。建立“清单管理、滚动跟踪、闭环整治、整改销号”风险排查制度及专档台账,落实“四无三有一加强”工作机制和“五个一律”要求,强化景区景点及沿江沿湖等涉水危险区域、人群易聚集场所等风险事故隐患排查、周边市场安全监管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累计排查化解各类风险隐患18处、调处化解矛盾纠纷9起。
广泛宣传+优化服务,精准提升护游警务效能。坚持广泛宣传,营造良好声势。坚持传统与新媒结合,线上与线下同步,深入开展护游“进林场、进校园、进景区、进厂房、进旅馆”和“发一份告知、设一套展板、播一段视频、做一次宣讲”等宣传活动,同步开展保护野生动物、森林防火等宣传教育,在景区景点显著位置、周边区域、重点路段悬挂条幅40余幅,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大力宣传公安机关护航旅游、服务发展成果成效,切实守护伊春旅游城市形象。强化信息预告,提供便捷服务。通过景区LED宣传牌,实时发布景区客流、车流、道路、天气、旅游信息等情况,提醒群众出行注意事项,有效引导游客选择出游方式、线路和时间。延伸服务触角,提升服务质效。成立护游警务队,加强护游警务工作培训,引导广大民辅警充当旅游“导航员”、纠纷“调解员”、防范“宣传员”。在护游警务室设立12个应急医务箱,及时为游客提供便捷医疗服务。全面深化“帮您办”服务,重点提升涉旅受理审批、挂失申报、丢失招领等工作实效,全面提升游客群众安全感、获得感、满意度。
【版权声明】凡来源中注明“龙江机关党建”的文章,均为本网独家稿件,版权归龙江机关党建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黑龙江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技术支持: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黑龙江省全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451-87589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