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longjiangdangjian@163.com

站内搜索:

“冬”去春来早——省直机关“青年思享汇”·我的亚冬故事活动侧记

来源:省直机关工委 时间:2025-02-27 09:27:48 责任编辑:刘晓旭 麻静 耿明阳

来时冰雪别时春。时序变迁中,亚冬盛会灿然绽放。

站在春的起点,“两山”理论的忠诚实践者、“双亚冬之城”的建设者奋跃而上,省直机关“青年思享汇”萌新而出——

2月26日下午,省直机关工委全新打造的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示范性学习交流活动迎来首次见面。黑龙江省政府新闻发布厅里,来自省直机关、哈尔滨市直机关的60余名青年代表共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第九届亚冬会开幕式期间重要致辞重要指示精神,“我的亚冬故事”娓娓道来,为亚冬会拼尽全力,扎实而精彩。

“何其有幸,见证这场跨越29年的冰雪传奇”

1996年,第三届亚冬会在哈尔滨举办。彼时的冰城,用汗水与热情,在亚洲冰雪运动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刚好这一年出生的张轩语,是省广播电视局安播中心“荧屏背后的安全卫士”。这份工作在他看来,就像医院里的重症监护室,365天×24小时对全省近300套广播电视节目进行实时的全项生命体征监测。

时隔29年,亚冬圣火再次燃起。29岁的张轩语奋战在亚冬会广播电视信号传输安全保障一线,和全省广电行业2600余名同仁一道,全身心投入,满负荷运转,实现全省安全播出零事故,运用融合监管云平台、网络视听监管云平台等保障绿色视听环境。

“我深知,亚冬会不仅是亚洲的体育盛会,更是家乡的高光时刻,我们守护的是家乡的形象和荣誉。”

讲述洋溢着“我与家乡共成长”的荣耀和自豪,从“冰城”到“尔滨”,从“亚冬之城”到“双亚冬之城”,青年成长可见,家乡未来可期!

“每次抬头看,都有理想在沸腾”

来自团省委的武智勇讲述着“团团”和亚冬的故事,发挥“黑龙江共青团”新媒体矩阵优势和综合影响力,助力亚冬会赛事推广和氛围营造。

“图好了”“推文完事”“视频号已发”,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清晨到黄昏,回荡于办公室走廊,贡献着自己的“力所能及”。“青春亚冬会”网络专栏,发布作品1300余件,网络互动量超3.5亿次。

将视角聚焦赛场内外的“冰封蓝”“尔滨热”,召集5554名赛事志愿者,组织城市侧志愿服务2万余人次,服务时长达20万余小时,一群最可爱的青年人化身冬日暖阳。《嘿!龙江,哈!尔滨》《有我》《“尔滨”的夜 “尔滨”的爱》,三部“顶流”作品伴随着亚冬会开幕、赛中、闭幕,持续增势共情。

“亚冬会结束了,但有些东西不会消散。在无数次激烈争吵后碰撞出的奇思妙想,凌晨三点微信群里突然蹦出的创新创意,还有我们心照不宣的坚守和爱。”

“守卫国门 守望春天”

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航站楼像是一座钢铁堡垒在城市的边缘矗立。当国际盛会、冰雪旅游、新春佳节的时间节点交汇在一起,海关旅检现场格外忙碌。

哈尔滨海关所属哈尔滨太平机场海关鲍雨彤,讲述着她和同事们的一天——

通常从凌晨四五点钟开始,室外是零下20多度的严寒,身旁是X光机、辐射检测仪等各类查验设备,大家严阵以待,第一架航班即将进港。随着各国运动员和旅客接踵而至,航站楼热闹起来,“亚冬会专用通道”见证了每一次询问查验、每一轮沟通协调、每一个匆匆身影。直到凌晨1点,月色装点的海关大楼陷入沉睡,但几个小时后,又是崭新的一天。

日复一日中,紧密协作、优化流程,即到即查、快速放行,有的同事连续驻场18天,每天20个小时高强度工作……

讲述中,鲍雨彤温柔而坚定地吐露心声——在寒冬中守望,如同在冬日里等待春天的种子,默默地积蓄力量,守卫国门,守望春天。

“那些带着‘冰碴儿’的故事”

在采访南岗供电公司女子飞巡电力监测团队时,气温低至零下26度,姑娘们徒手操作设备,睫毛结霜仍专注工作。这些带着“冰碴儿”的故事,让奉献精神具象实在。

省委奋斗杂志社的王琳娜,在前期预热报道中“织密基层叙事网络”,与同事们通过奋斗者APP制作推出“亚冬会与我”“冰雪谈”等专题。

赛期内,作为党刊编辑、一线记者、融媒探索者,更是开启“全天候作战”模式,穿梭在开闭幕式现场、比赛赛场、新闻发布会以及混合采访间,笔筑亚冬群像,镜头直击赛场。

“娜视亚冬会”——王琳娜把手机当作“第二支笔”,推出系列Vlog视频作品,以差异化视角、代入感体验,记录下赛场上的欢呼、晨光里的志愿者和忙碌的记者朋友,这些小而美的细节,让传统报道的深度与新媒传播的鲜活产生了化学反应。

话语间,有党刊人的守正创新,有“奋斗者”的奋斗历程,更有“亚冬精神”熠熠生辉。

“把镜头对准滚烫的灵魂”

有幸见证并记录了中国队亚冬会历史上第100金的诞生,那一刻起,我对“记者是时代风云见证者”这句话有了实感。

《黑龙江日报》记者梁金池,在亚布力赛区参与雪上项目报道,“那种阵阵寒意从脚底板蔓延到全身的感觉,我和同事们体验了十来天”。

讲述中,经过“亚冬练兵场”历练的梁金池,向青年朋友们分享了两个“亲测”结论:

记者的体温是测不准的‌——当你把镜头对准滚烫的灵魂,零下30度也能拍出100度的新闻;‌雪花的重量,不等于新闻的价值‌——数十万的流量背后,是灵光一现的“新意”,也是打磨千百次的“努力”。

赛事报道之余,策划制作的系列短视频报道《亚冬会观察日记》播放量突破“10万+”。作为黑土优品工作室——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打造的融媒轻骑兵之一的主理人,梁金池在故事的结尾展示了一张照片:

亚冬会采访的最后一天,我们亚布力小分队拍下合影,虽然大家年龄横跨70、80、90年代,但精诚协作间代代传承的报人风骨,将激励我不断向上生长,向下扎根。

“我们面前没有困难,困难面前有我们”

亚冬会开闭幕式组织筹备工作中,指挥中心“一办九组”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数不尽,但无论怎样,办法总比困难多,数据就是最好的证明。

——1个团队的813天

哈尔滨市直机关工委孙蕾作为指挥中心团队一员,讲述了幕后英雄们为呈现一场“中国特色、亚洲风采、精彩纷呈”的冰雪盛会默默付出。

2024年8月15日,开闭幕式指挥中心团队成立,来自不同单位的30余名抽调同志带着自己的电脑,连接个人网络热点开始工作,迅速完成工作转段、角色转换、任务转型。每个人从零学起、点滴积累、多方请教,抓紧每一天时间,抓好每一项任务。

随着工作推进,团队也不断充实壮大,转换到开闭幕式场馆办公时,成员已增至248人,涵盖了省市区党政机关、院校、企业、专家团队等各领域各行业。

因亚冬而结缘、为亚冬而奋战,“中枢”团队坚定一个共识,“宁可向前一步形成重叠,不可退后一步形成缝隙”,各项筹办工作高效落实,搭建起一座开闭幕式“隐形舞台”。

——36和40000

“两个数字的悬殊对比下是一段充满意义的旅程”,哈尔滨市直机关工委王文卓是观众组织管理组里的“货拉拉”,一辆小推车就是他的“搬运神器”,每次出现在场馆都像刚洗完头,满脸通红、满头大汗。

观众组织管理组36名成员全部来自哈尔滨市直机关工委,在团队组建的168天里,从观众流线规划到全要素彩排演练,从远端集结安检到制证制图发票,全心倾力服务观众4万人次,用36盏微光点亮亚冬满场星光。

这期间,“每一名干部群众都是主角、是英雄!每一份付出都值得被记住、被尊重!”“大军票务”“蕾姐帮办”“庆天制图”“光达制证”,一些同志的工作不仅得到专家称赞,还收获了可爱的称号。

“市直机关工委虽然没有组织国际赛事的经验,但是我们有举办大型活动的工作基础、有团结有力的干部队伍、有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有担当实干的工作作风,这就是我们做好工作的信心和底气。”

——180个日夜的信仰

站在台上的团市委青年干部董颖晶,胸前的党员徽章滚烫。那是180个日夜坚守不变的信仰,党徽闪耀处,皆是破冰路。

筹办期间,她所在的服务保障组累计调配办公家具1.1万件,保障餐饮供应超10万人次,完成10场次、5万人次补给保障工作,实现服务响应率100%、安全事故零发生。

当开幕式现场《歌唱祖国》旋律响彻场馆,8000多支雪花荧光棒汇成银色星河,观众席间跃动的国旗翻涌成红色海洋,小拍手的节奏与心跳共振。

这“极美、极燃、极暖”的冰雪盛宴背后,是“补给包”设计、制作、分装的一环又一环。

“我既是小广播,更是螺丝钉!”日均50余通电话、60余条信息,数万次平凡却坚定的“收到”“马上落实”,优化每一版方案计划,将所突发事件思虑到穷尽,把应急预案做到秒级响应,这就是一支平均年龄32岁的青年突击队向亚冬盛会交上的匠心答卷。

思之深深,行之笃笃。青年干部挺膺担当,初心滚烫。

不仅是龙江大地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一抹缩影,更彰显出习近平总书记思想引领的实践伟力。

以“冬”之落幕,作春之序曲。“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焕新加速度,激越振兴发展蝶变之旅。

【版权声明】凡来源中注明“龙江机关党建”的文章,均为本网独家稿件,版权归龙江机关党建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黑龙江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技术支持: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黑龙江省全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451-87589289

回到顶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