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沉积的不仅是丰饶,更是无数先烈以热血浇铸的精神矿脉,而守护其上公平正义的法治之光,正是我辈的责任与荣光。
在最高人民法院借调的日子里,我每天六点踏进最高人民法院大楼,走廊的声控灯次第亮起,如同为我点燃工作的序章。整理《诉讼指南1500问》书稿基础材料的那98个日日夜夜,我在海量的司法大数据里捕捉了这样的规律:每0.01%的程序瑕疵,都可能成为群众心中的法治鸿沟。为此,我翻遍了当前群众关注的诉讼程序热点、难点的相关书籍、材料,力争打通普法认知的“最后一公里”。历经数十次的修改校对,终于将这带着油墨香气的三十万字的书稿发往全国各地。
零下35摄氏度的回迁安置现场,我隆起的腹部与厚厚的卷宗形成奇妙的和弦。这是一起棘手的拆迁安置补偿纠纷,被拆迁人因选不到心仪房屋而与开发商僵持不下。裹着厚重的棉服,踩着没过脚踝的积雪,我一栋楼、一栋楼地实地查看、比对、协调。我们在零下30摄氏度的工棚里算工钱。那天我们一直忙到下午,被拆迁人唤了我一声“法官妹子”。
我曾带着女儿去法院博物馆,她指着青铜獬豸喊“大狗狗”,我突然意识到,法治信仰的传承,正藏在这些稚嫩的认知里,如同黑土下的种子等待破土而出。
如今的我,早已习惯这样的日常:深夜哄睡女儿后,在台灯下梳理第二天的庭审提纲,抑或是复盘今日的庭审。
我知道,有一种力量比冰雪更恒久:那是东北抗联战士在雪原深处刻下的信仰足迹,是大庆石油工人在井喷危难时用血肉之躯搅拌水泥的壮举,是北大荒人用犁铧翻开的希望田野。这些精神火种,早已融入我的血脉,化作每一次伏案疾书的专注,每一次深入现场的执着,每一次在女儿安睡后点亮电脑荧屏的坚持——生生不息,照亮前路。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们这代法律人何其幸运,既触摸着历史的厚重,更肩负着开创未来的重任。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我已找到最坚定的方向:像黑土地上的农作物,把根扎进泥土,把穗朝向阳光,用每一寸生长,续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法治篇章。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稿选登与获奖无关,也不作为晋级依据
作者: 绥北人民法院 王彩婷
【版权声明】凡来源中注明“龙江机关党建”的文章,均为本网独家稿件,版权归龙江机关党建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黑龙江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技术支持: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黑龙江省全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451-87589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