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社科院民族研究所党支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实际,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与“魂”,探索形成“五维赋能”平台工作法。通过构建理论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学术交流、社会服务五大特色平台,将“四强六规范”建设要求深度融入科研实践,推动党建与业务从“物理叠加”向“化学融合”转变,形成具有边疆民族研究特色的党建工作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
构建理论研究创新平台,筑牢政治功能强根基。党支部以“三会一课”为重要抓手,将理论学习与民族研究工作紧密融合,强化政治引领,筑牢思想根基,选优配强支委班子,形成“书记牵头、支委分工、党员协同”的工作机制,创新建立“党建+科研”双台账制度,将党建工作任务与科研项目进度同步管理,制定年度党支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党日计划、党课计划时,处处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确保民族理论研究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行。一是铸牢民族研究新高地。依托黑龙江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建立“理论+实践”双轮驱动机制。组建由党员骨干牵头的研究专班,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近五年,开展“边疆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边疆地区非遗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系列课题研究,立项国家重大文化工程项目《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黑龙江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东北边疆地区非遗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等5项、省级重大委托课题3项、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5项、市厅级课题14项,发表论文77篇,其中核心以上51篇。二是创新理论学习新模式。推行“1+3+N”学习体系,即1个学习组示范引领,3种学习载体(线上学习平台、线下读书会、实地研学)协同推进,N个专题研讨深化提升。开展学习分享活动20余次,组织党员赴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聚居区等地开展田野调查30余次,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服务民族地区发展的实际行动。三是建立决策咨询直通车。精心打造“筑民族智库路,育北疆石榴红”党建品牌,组建党员专家咨询团队,创新推出“三个一”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即每年形成一批高质量研究报告、举办一次学术研讨会、开展一次宣讲会。充分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定期向省委省政府提交民族工作政策建议。近三年,有3篇研究报告获省级领导批示,5项成果被决策部门采纳,为民族地区制定发展规划、出台政策提供重要参考。
搭建人才培养孵化平台,锻造支部班子强堡垒。一是实施“双培双带”工程。建立“把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骨干,党员带头搞科研、带头作贡献”培养机制。近三年,支部有3名党员被聘为黑龙江省民族宗教智库专家,4名党员被聘为黑龙江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智库专家,1名党员被聘为黑龙江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成员,实现党建与人才队伍建设双向促进。二是创建“导师帮带”制度。发挥“民族问题理论”学科省级领军人才梯队优势,组建由党员专家领衔的学术导师团队,通过“一对一”指导、课题联合攻关等方式,帮助青年科研人员快速成长。近三年培养青年学术骨干3名,在课题立项、学术著作、发表论文方面均有突破。三是开展“岗位练兵”活动。组织开展每月一测业务知识学习、课题申报演练等活动。为青年科研人员搭建成果展示平台,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建设成果转化应用平台,彰显作用发挥强效能。一是构建“三位一体”转化机制。建立“学术研究—成果传播—实践应用”的全链条转化体系,依托《黑龙江民族丛刊》、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学术会议三大平台,推动科研成果向政策实践转化,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不断深化和完善。2023年,《黑龙江民族丛刊》再次入选中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持续为政策制定及学术交流提供重要平台。二是打造学术传播新矩阵。与黑龙江日报、黑龙江省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合作,接受采访、录制专题节目,宣传民族理论研究成果。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等主题与哈尔滨市社科联、市图书馆合作,在中央书店、哈尔滨讲坛举办讲座,扩大研究成果社会影响力,使之成为传播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生动课堂,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基层绽放。
拓展学术交流合作平台,激发党员队伍强活力。一是举办高端学术论坛。近三年举办“东北三省一区史料汇编交流会”等3场大型学术研讨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交流研讨。设立党员学术主持岗,在论坛筹备、学术组织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升学术影响力。二是创新学术交流形式。开展“学术沙龙进支部”活动,定期围绕热点问题组织研讨。建立党员学术互助小组,通过课题合作、论文互评等方式,促进学术思想碰撞,提升党员科研能力。
完善社会服务实践平台,强化制度保障强规范。一是建立服务群众长效机制。建立服务基层示范点,在蒙古族、鄂温克族聚居区建立2个党建联系点,开展“送理论、送服务”活动,组织党员专家开展政策宣讲等活动。二是健全党建工作制度体系。制定“四强六规范”建设实施方案,建立党建工作台账,实行清单化管理,确保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开展。三是创新考核评价机制。将党建工作与科研业务同考核,从理论学习、科研业绩、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激发党员干事创业热情。
通过实施“五维赋能”平台工作法,党支部实现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取得显著成效。一是政治功能显著增强,党员政治理论素养和科研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在重大课题研究、政策咨询中发挥关键作用。二是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形成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梯队,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三是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建立健全党建工作制度,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党建工作经验。四是作用发挥更加突出。科研成果质量和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支部所在集体于2024年9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地方社科院所获得此殊荣的研究机构,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重要智力支持。
【版权声明】凡来源中注明“龙江机关党建”的文章,均为本网独家稿件,版权归龙江机关党建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黑龙江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技术支持: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黑龙江省全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451-87589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