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曲折的历史道路,铸成了中华民族的钢脊铁梁。这是一条曲折的路、长征的路、奋斗的路、胜利的路。”姥爷李剑白在延安写下的诗句,像一粒火种,在我们家四代人的血脉里,烧了近百年。
第一次在姥爷的回忆录里读到《延安,我心灵的故乡》时,我指尖划过“奋斗的路”几个字,忽然懂了他90载人生的重量。
我的姥爷是革命先辈李剑白(1918—2008),1936年8月参加民族解放先锋队,在党的东北特委任支书、民先支队长。1937年2月,姥爷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生经历延安中央党校学员、马列学院研究员、抗大八大队主任教员、抗大总校政教科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黑龙江省委书记(当时设省委第一书记)、省政协主席、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全国人大常委等职,其履历藏着大半个中国革命史。但家人更记得他案头那张边角卷皱的旧纸,上面“四不”“三规”四个铅笔字,被岁月磨得发亮。
“不张扬,不谋私利,不搞特殊,不给组织添麻烦”,这“四不”像刻在骨子里的刻度;“靠真本事吃饭,低调做人,奉公守法”,这“三规”成了全家的行事指南。有一次,我翻到他在抗大讲课的备课笔记,字里行间全是“为人民”三个字,忽然明白:红色家风,就是把对党的忠诚揉进了柴米油盐的规矩里。
姥姥的手,是我最早认识“规矩”的地方。小时候爸妈从部队探亲回家,姥姥要在院子搭个仓房。初秋的午后,她推着“吱呀”作响的小车在院子里捡别人不要的砖头,从来没想过向单位伸手要。她把“不占公家一丝便宜”的理儿,捏成了掌心的茧。
爸妈和舅舅们,更是把“靠真本事吃饭”刻进了岁月里。我在妇女干部培训岗位上待了16年,我总觉得,自己手里攥着的,是姥爷传下来的接力棒。
2023年1月,省妇联让我承担“弘扬清廉家风 建设勤廉龙江——家庭助廉一堂课”全省巡讲任务。那天去医院看96岁的姥姥,她正靠在床头打点滴,手背上的针管随着呼吸轻轻颤。我小声问:“这巡讲任务,我接吗?”
姥姥盯着我看了好一会儿,忽然笑了:“你姥爷在延安时,20岁就在抗大讲课,他总说‘教育是点灯的事’。你现在要做的,不就是要接过他那盏灯,点得再亮些吗?”
走出姥姥病房,阳光落在身上格外温暖。从2023年到2024年,我跑遍全省13个市(地)、11个县市区,在党校的讲台、机关的会议室、龙江讲坛的聚光灯下,讲了50多场。
后来站在“勤廉龙江好家风故事党校分享会”的台上,讲“革命先辈李剑白的家风故事”。当大屏幕用AI技术“重现”我与姥爷跨时空对话的画面,看见台下那么多双眼睛里闪着光时,忽然懂了姥姥的话——传承从不是复刻过去,是让老辈的精神,在新时代的土壤里长出新的枝芽。
我的儿子马上要升初中了,他最喜欢的事,就是拉着我让再讲讲太姥爷的故事。那晚他读《延安,我心灵的故乡》,忽然抬头问:“妈妈,太姥爷说的‘奋斗的路’,现在好走吗?”
我对他说:“这得看你表现啊!每天认真背诵课文,热心帮助同学,板正戴好你的红领巾,坚持自己的事自己办……这条路就一定好走。”
那晚,镜子前小小身影将红领巾系得格外周正——原来,传承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一个孩子系红领巾时的郑重,就是把“信仰”二字,种进日常的瞬间。
从延河窑洞的微光到今日的万家灯火,这条路,我们一家四代人走着,无数中国人也走着。只要还有人把“规矩” 藏进手心,把“奋斗”写进日常,延安精神滋养的红色家风,就会永远在血脉里奔流不息。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稿选登与获奖无关,也不作为晋级依据
作者: 省妇联 李珊珊
【版权声明】凡来源中注明“龙江机关党建”的文章,均为本网独家稿件,版权归龙江机关党建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黑龙江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技术支持: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黑龙江省全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451-87589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