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longjiangdangjian@163.com

站内搜索:

文物会说话 · 冷云用过的图画教材

来源:省委奋斗杂志社 时间:2025-08-26 13:47:18 责任编辑:刘晓旭 麻静 耿明阳

图中的《水彩画》和《学生蜡笔画范本》,是东北抗联第五军妇女团政治指导员冷云以小学教师身份为掩护从事秘密抗日工作时使用过的图画教材。教材封面盖有冷云原名“郑致民”的红色名章。

冷云乳名郑香芝,1915年生于黑龙江省桦川县悦来镇。1931年春,她考入设在佳木斯市的桦川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在董仙桥等人的影响下接受了新文化思想。怀揣着效仿秋瑾等巾帼英雄,为民族的独立富强献身的决心,她郑重地把名字改为“郑致民”,有时也写成“志民”。

1933年,伪桦川县公署为巩固殖民统治,加紧推行奴化教育,按日本侵略者的旨意,宣布桦川县各中小学复课,并将桦川县立女子师范学校与桦川中学合为一校,改为桦川中学师范班。合并后的桦川中学师范班聚集了伪三江省大部分高级知识分子和来自各县的知识青年。敌人妄图把这里变成驯服中国青年的“学堂”,而我方则要在此播撒抗日的火种。于是,当时这所佳木斯唯一的中等学校成为敌我双方争夺的重要阵地。这时,桦川中学教师、佳木斯地区第一位中共党员张耕野开始领导校内的地下工作,他采取各种方法团结青年学生,引导他们走抗日的革命道路。冷云在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积极地参加党领导的各种抗日活动,并快速成长,逐渐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冷云和高明世、范淑杰三位女学生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被师范班同学称为“女师三杰”。

1934年夏,冷云经老师、中共佳木斯地下党组织负责人董仙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底,冷云毕业,被分配回桦川县悦来镇南门里国民初级小学任教。由于知识面宽、教学能力强,她一个人包揽了算数、语文、图画和体育等多门课程,并以教师身份为掩护,积极传播抗日救国思想。

1936年初,冷云被幼时父母包办的结婚对象孙汉奇催逼结婚。而为了争取孙汉奇,1936年1月中旬,冷云牺牲个人利益,与孙汉奇结婚。在此后一年半的时间里,冷云多次寻找时机对孙汉奇开展思想工作,无奈对方思想顽固,争取和规劝没有收到效果,孙汉奇反认为冷云被共产党“赤化”,开始处处提防、注意她,甚至调查其他进步教师。

1937年,按照党组织的决定和安排,冷云和吉乃臣一起离开,并对外制造了“私奔”的假象,两人瞒过孙汉奇和敌人的追查,安全到达东北抗联第五军军部密营。参军后,郑致民改名冷云,吉乃臣改名周维仁,经组织批准,两人结为革命伙伴,共同进行抗日斗争。冷云在部队积极组织战士们学习文化知识,空闲的时候就给战士们缝制军服军被。后来,冷云被调到第五军妇女团担任小队长和政治指导员。

1938年初夏,冷云在密营里生下一个女孩,不久便收到丈夫周维仁牺牲的不幸消息。1938年夏,为跳出日军包围圈,妇女团随第五军部队向五常地区远征。冷云忍痛将出生两个月的女儿托付给一对朝鲜族夫妇抚养,从此母女再没有见面。1938年10月下旬,在牡丹江支流乌斯浑河畔,冷云所在的部队与日军激战,为掩护大部队撤退,冷云等8名女战士主动吸引敌人火力,被敌人包围,战斗到弹尽援绝。为了不被敌人俘虏,冷云等8名女战士义无反顾地投入乌斯浑河,壮烈牺牲,史称“八女投江”。

这些图画教材是冷云参加东北抗联时留在家里的,是烈士的主要遗物。1962年,在佳木斯工作的冷云的哥哥郑殿臣将其捐献给东北烈士纪念馆收藏。冷云当年任教的桦川县悦来镇南门里小学现改名为冷云小学,以志对烈士的永久纪念。


【版权声明】凡来源中注明“龙江机关党建”的文章,均为本网独家稿件,版权归龙江机关党建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黑龙江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技术支持: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黑龙江省全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451-87589289

回到顶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