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longjiangdangjian@163.com

站内搜索:

文物会说话· 李兆麟将军青少年时使用过的书箱门板

来源:省委奋斗杂志社 时间:2025-08-26 13:50:23 责任编辑:刘晓旭 麻静 耿明阳

这两块门板是东北抗日联军著名将领李兆麟将军青少年时使用过的书箱门板。书箱门板横28厘米,纵21厘米,分别刻着“运思出奇”“横扫千军”,字迹是李兆麟年少时用小刀亲手刻上去的,现珍藏在东北烈士纪念馆内。

李兆麟,1910年出生于今辽宁省辽阳市,祖父为他取名李超兰,取自“四君子——梅兰竹菊”,希望他品德高尚,小名长生。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了斗争需要,他化名张寿篯,这个同样寓意长生多福的名字使用了长达十余年,响彻东北抗日战场。东北光复后,他改名李兆麟,投身到建设巩固东北根据地的斗争中,直至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6岁时,李兆麟进入本村私塾读书,接受启蒙教育。后考入当地高级小学,因家校相隔较远,年仅10岁的李兆麟便开始在学校寄宿,两三周才能回家一次。听老师讲课期间,李兆麟对大禹治水的故事很感兴趣,他认真研读相关文献记载,竟按古书中的记述画出了一幅《禹治水事绩(迹)图》,而且方位精准,水系众多,标识明确,字迹端正,让人赞叹!


李兆麟自幼好学不倦,热爱读书,家里的书看遍了,就借别人的书看。别人送给他的书,他视如珍宝,就连放牛时,都会带着书本。李兆麟有一个心爱的装有两扇小门的木质书箱,书箱里面放满他看过的书,书箱门板上“运思出奇”“横扫千军”八个字正是他亲手镌刻的座右铭,时至今日依然能看到镌刻时的刀锋印记。8个刚劲有力的大字跨越时代,见证着李兆麟的崇高志向和伟大功绩。高小毕业后,由于家境困难,李兆麟无法继续升学。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学习,在家半耕半读。后来,他因有勇有谋、秉公办事,被推举为副村长,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正是这种求知若渴的劲头和刚正不阿的精神,为他以后满腔热血投入到抗日救国壮举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卅运动的爆发,让李兆麟“受到革命思想的洗礼和政治上的教育”。在共产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他不断积累斗争经验,逐渐成熟。九一八事变后,他立即投身抗日斗争,夏短冬长、夜雨霜天的十四年间,始终征战在抗日战争的第一线。

在家乡辽阳组织领导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第二十四路军工作时,李兆麟不惧牺牲,坚持宣传党的抗日救国政策,他灵活变通地在民众间进行抗日宣传。1932年农历四月十八,他组织散发“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人誓死不做亡国奴”等口号的传单一千多份,影响广泛。他曾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负责人,参与创建珠河反日游击队,长期与赵尚志一起于北满地区从事抗日游击战争的领导工作。在他们的组织下,游击队展开了攻打宾州、三岔河突围战等数次战斗,其中三岔河战斗予敌人以重创,彻底粉碎了敌人“东北已无抗日部队”的谎言。

东北冬季漫长,夜晚极冷,在如此恶劣条件下,抗联战士们熬过了无数忍饥挨寒的日子。1936年,李兆麟与戴鸿宾率部冒严寒、蹚积雪,急行军两昼夜,长途奔袭敌窝点老钱柜,因机智勇敢,取得以少胜多的典型胜利,由此小兴安岭汤旺河一带成为东北抗联第三军、第六军可靠的后方基地。抗联部队还创办政治军事学校,李兆麟担任学校教育长,领导第一期教务工作。办学条件艰苦,他们就用桦树皮代纸张,用烧黑的木炭棒代笔。从少年时期的“小秀才”到东北抗联部队优秀的领导人,此时的李兆麟也仅有26岁。

1939年,东北抗联第三路军成立,李兆麟任总指挥。他指挥所部在敌人残酷镇压抗日运动的极端困难条件下,坚持开展游击战,利用青纱帐起的有利条件和骑兵擅长突袭的特点,在广大群众的帮助下,在松嫩平原上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强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战。

东北烈士纪念馆珍藏的这对书箱门板,不仅镌刻着爱国少年的初心,更见证了以李兆麟为代表的抗联将士用信仰的篝火照亮东北暗夜的决心。东北大地上,兆麟街、兆麟小学、兆麟村等以先烈命名的地点都在无声且永恒地纪念着这对书箱门板的主人。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斗争铸就的东北抗联精神正激励着后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忠贞、英勇、坚韧、团结。


【版权声明】凡来源中注明“龙江机关党建”的文章,均为本网独家稿件,版权归龙江机关党建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黑龙江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技术支持: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黑龙江省全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451-87589289

回到顶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