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烈士纪念馆里,有一件珍贵的文物——赵尚志用过的手枪。赵尚志是著名抗日将领,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他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以中国共产党人的大无畏气概,纵横驰骋、浴血奋战。这把手枪曾与他在白山黑水之间并肩作战,陪伴他直到牺牲前的最后时刻。
赵尚志用过的手枪
这是一把美国制造的马牌柯尔特式自动手枪,枪号80292。手枪长20.5厘米,宽13厘米,厚2.5厘米,重1.2千克,整体完好。1938年初,赵尚志受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派遣,赴苏联商谈抗日斗争事宜,不料被苏方扣押。1939年5月,被释放。后多次往返中苏之间。1941年10月,他带领由4名同志组成的小部队,从苏联回到东北,在鹤立、汤原等地开展游击活动。当时的他只带着一支步枪,于是同行的战友张凤岐便将这支手枪赠予了他。赵尚志牺牲后,手枪曾被敌人夺去,存于伪鹤立县警务科,被伪警察们使用。1948年东北烈士纪念馆建馆时,当地的公安人员找到了这把手枪,将其捐献给了东北烈士纪念馆,并由张凤岐鉴定,最终确认了它的身份,后被国家文物局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赵尚志用过的手枪细节展示
“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赵尚志骁勇善战,他率领抗日部队英勇作战的壮举令日寇闻风丧胆,是“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赵尚志生于1908年,辽宁省朝阳县人。1925年,赵尚志进入哈尔滨许公中学读书,开始接受革命思想,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进入黄埔军校学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投身抗日斗争,曾任北满珠河反日游击队队长、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部总司令等职。指挥了攻打五常堡、宾州、方正以及肖田地突围、冰趟子伏击战等著名战斗。这些战斗,有力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推动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
“我死不足惜,今将逝去,还有何可问?”“你们和我不同样是中国人吗?你们却成为卖国贼,该杀!”这是赵尚志深陷魔网,壮烈殉国那天所说的话。作为东北抗日游击运动的领导者,赵尚志早已成为日伪当局的重点捕杀对象。1942年1月上旬,敌人再次制定了诱捕赵尚志的计划,决定派曾当过伪梧桐河采金株式会社警务队小队长的刘德山去完成诱捕赵尚志的任务。2月初,刘德山伪装成猎手和收山货的老客,经姜立新(他早年与刘德山相识)介绍,混入了急于扩充队伍的赵尚志部,并介绍另一名特务张锡蔚也加入了赵尚志小队。2月12日凌晨,赵尚志在特务刘德山“献计”的引诱下,去袭击伪鹤立县梧桐河警察分驻所和警备队,并做了具体部署。
当队伍在没膝的大雪中行至距梧桐河北2公里处的吕家菜园子小屋附近时,特务张锡蔚借先行侦察之名,去给敌人报信。特务刘德山趁赵尚志不备,从背后举枪向他射击。因距离极近,赵尚志后腰下部中弹扑倒在地。刘德山露出凶恶的嘴脸,又要向战士王永孝开枪。危急时刻,倒地的赵尚志忍着剧痛,回身连射两枪,击中了刘德山的头部和腰部,刘德山当即毙命。走在后面的姜立新等人赶紧跑过来,将赵尚志背到了吕家菜园子的小窝棚里。赵尚志知道自己伤势严重,难以脱险,当即把装有文件和活动经费的背包交给身边的战士,命令他们迅速转移。赵尚志身负重伤被俘后,敌人为了得到口供,就地审讯。他正气凛然,同敌人进行着最后的斗争,除了怒斥伪警察,缄口不言。8个小时后,赵尚志壮烈殉国,时年34岁。
“英雄尚志,赤胆忠肠。”如今,硝烟已散,祖国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这把赵尚志用过的手枪,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也肩负起了新的历史使命。它将同东北烈士纪念馆内的所有文物一起,向后人讲述革命英烈的丰功伟绩,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奋勇前行。
【版权声明】凡来源中注明“龙江机关党建”的文章,均为本网独家稿件,版权归龙江机关党建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黑龙江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技术支持: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黑龙江省全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451-87589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