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地区的抗日斗争中,满族、朝鲜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少数民族同胞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东北抗日联军一道,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鄂伦春,意为“山岭上的人”,或“有驯鹿的人”。在旧社会,深受历代统治阶级剥削压迫的鄂伦春族人民,常年游猎在大兴安岭,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身的困苦生活。日本侵略者的到来,更加剧了这种困苦。日伪当局在鄂伦春族部落中实行并屯政策,限制鄂伦春族人民狩猎所用的枪支弹药,引起了鄂伦春族人民的强烈抵抗,其中盖山所领导的部落与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第三支队(后简称三支队)结合起来抵抗压迫,谱写出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御外辱的爱国主义赞歌。
1941年夏,三支队抵达大兴安岭腹地的鄂伦春部落寻找粮食,支队副官高邦华和中队长修身(鄂伦春族)前去取得联系。两人来到一处“撮罗子”(一种圆锥形房子)旁。修身笑着上前说:“我们是东北抗日联军,从这地方路过,为免于误会,特来拜访首领。”
当时盖山正与两名达斡尔人谈话,其中的一人听说是抗日联军,便对盖山说:“抗日联军是打日本的中国军队,他们个个都是英雄好汉啊!”这让盖山对东北抗日联军有了好感,他请高邦华和修身到撮罗子里喝茶,并欣然接受高邦华和修身提出到部队商谈抗日救国大事的邀请。
早在日本侵略者野蛮侵略、拉拢鄂伦春族的时候,盖山就感到迷茫和困惑。而东北抗日联军的到来,为盖山打开了一扇窗。支队长王明贵向盖山介绍说:“我们的队伍是多民族组成的部队,有严明的纪律,不侵犯人民的利益。我们每个战士都是为了打败日本鬼子而团结战斗的。”他还向盖山等人讲述了我们党抗日救国的主张和抗联战斗的事迹。盖山听得入神,连说:“好呀!真了不起!”
王明贵又向盖山说:“抗联没有后方不行,我们要搞后方建设,而你们这里,山高林密,人烟稀少,是建立后方基地最好的地方。希望你们能给予帮助。”盖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当晚,三支队召开干部会。大家一致认为:为了团结更多的少数民族共同抗日,尊重鄂伦春族风俗习惯,大家要和盖山等结拜为义兄弟,巩固抗联与鄂伦春族人的友谊。几天后,盖山又带着鄂伦春族人来到营地交谈,王明贵便对盖山说:“我们愿意和你们结拜为义兄弟,同生死、共患难!”盖山、王明贵、陈雷等11人便庄重地举行了结拜仪式:结拜的兄弟们按顺序站好队,盖山把用红纸写的“金兰谱”分给每人一份,插草为香进行结拜宣誓。誓词大意为: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我们愿同生死、共患难,不投降、不叛变,为了抗日救国结拜为义弟兄……
从此,鄂伦春人在盖山带领下,用手中的猎枪与抗联战士一起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然而,不幸的是,盖山没能迎来抗战胜利,这位为民族解放作出贡献的鄂伦春族首领因病去世。听闻盖山病逝的消息,王明贵哀痛地说,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盖山大哥的义举、鄂伦春人的勇敢机智。这段在战斗中结成生死情谊的动人故事,一直在鄂伦春族人中口口相传。
(作者系省委史志研究室党史研究一处三级主任科员 宋健 王迈)
【版权声明】凡来源中注明“龙江机关党建”的文章,均为本网独家稿件,版权归龙江机关党建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黑龙江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技术支持: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黑龙江省全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451-87589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