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历来抱有家国情怀,崇尚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信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和衷共济、风雨同舟,倡导守望相助、尊老爱幼,讲求自由和自律统一、权利和责任统一。”在反抗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创建的东北抗日联军,浴血奋战,誓死抗争,“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用鲜血和生命将家国情怀镌刻在白山黑水间。硝烟散尽,薪火永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东北抗联精神历经时光熔炉的淬炼,已然成为奋进时代的精神旗帜,奋斗新人的价值坐标,奋发民族的共同追求,似擂动的战鼓,如吹响的号角,催动着我们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途上不断向前迈进。
高擎爱国主义精神旗帜,挺起民族脊梁
“争自由,誓抗战。效马援,裹尸还。看拼斗疆场,军威赫显。冰天雪地矢壮志,霜夜凄雨勇倍添。待光复东北凯旋日,慰轩辕。”这首悲壮有力,气势磅礴的抗战诗歌出自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赵尚志,表达了作者誓死报国、抗战到底的决心。在赵尚志的最后一次战斗中,他因叛徒出卖伤重被俘,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他强忍伤痛,大义凛然的质问伪满的审讯人员:“你们和我不同样是中国人吗?你们却成为卖国贼,该杀!”。最后赵尚志因伤重而壮烈牺牲,年仅34岁。赵尚志的身后,是无数个来自东北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顽强战斗的抗联战士,在国家危亡之际他们告别了亲人,离开了家乡,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以一颗颗拳拳爱国的赤子之心,将满腔热血挥洒在白山黑水间。
爱国主义是东北抗联精神的核心,正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使抗联将士把自己的生命与祖国的命运、人民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出壮丽的爱国主义诗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的生存发展而不懈奋斗。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都蕴含着东北抗联精神的“遗传基因”,承载着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核密码”。作为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逐梦人,更需要铭记艰苦的抗战岁月,读懂苦难的光辉历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精神基石,挺起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注入新的前行力量。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筑精神家园
家境殷实,名校毕业,今后的人生该如何选择?是出国留学,把洋装穿在身上?还是迈进仕途,将官帽挂在头上?90年前,张甲洲,这位先上北大后读清华的青年,做出了他自己的抉择:回到已经被侵略者践踏的故乡,组织武装力量,与敌人做誓死抗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武装。与张甲洲一样,同是“清华学霸”的冯仲云、于天放等都舍弃了个人前途,义无反顾地奔赴东北抗日前线,成为光荣的抗联战士,将自己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紧紧绑定在一起。
要振奋起当代中国人的精气神、增强全民族的精神纽带,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就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精神。东北抗联精神所蕴含的价值和信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同源、同根、同向,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久弥新、弥足珍贵的红色资源和红色基因,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难得教材和红色经典,也是奋进新时代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恒久动力源泉。东北抗联将士的坚定信仰信念和无畏精神品格,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和道德标杆,成为指引现代人追求人生价值的一面光辉旗帜。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磅礴力量
“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我们愿同生死、共患难,不投降、不叛变,为了抗日救国结拜为义兄弟”,这铿锵的誓言曾在大兴安岭广袤的山林间回响。1941年7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第三支队队长王明贵,与鄂伦春族的领袖盖山等人为了抗日救国的民族大义结拜为兄弟。随后,抗联将士与鄂伦春族猎民兄弟携手战斗,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在东北抗联的队伍里,不仅有鄂伦春族,还有满族、朝鲜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赫哲族等其他各少数民族的战士,既有共产党员,也有工人、农民和手工业者,既有知识分子,也有东北军旧军人,还有“绿林好汉”。面对侵略者的铁蹄,团结御侮、抗击侵略成为全民族的共同要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大家团结在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站到了抵抗侵略者的最前线,戮力同心,并肩作战,共同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凝聚各民族群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基础。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必须传承和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强化民族情感纽带,巩固民族团结思想,筑牢实现国家统一、民族独立精神堡垒,进一步推动全国各民族树立共同文化理念,凝聚共同价值追求,建设共同精神家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社会基础,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汇聚起无比强大的力量。
(作者系省委史志研究室办公室主任 陈龙江)
【版权声明】凡来源中注明“龙江机关党建”的文章,均为本网独家稿件,版权归龙江机关党建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黑龙江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技术支持: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黑龙江省全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451-87589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