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进行的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最艰苦卓绝,也最可歌可泣的篇章。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最先遭受日本侵略,也最早抵御外侮,打响了中国有组织、大规模武装抗战第一枪,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全民族抗战爆发前,黑龙江抗日军民团结一心、浴血奋战、顽强抵抗,不仅点燃了白山黑水不屈抗争的熊熊烈火,也唤起了中华民族的抗日热情。
打响有组织、大规模武装抗战第一枪,展现中国军民抵抗侵略的斗志和决心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蓄谋已久的侵华事变,东北军仓促应战,因国民党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大部分不战而退。9月19日,沈阳、长春先后沦陷,日军很快占领辽宁、吉林两省的主要城市,并沿铁路向北谋取黑龙江。
面对日本侵略者,黑龙江爱国军民奋起抵抗。1931年11月,黑龙江省代主席、原黑河警备司令马占山率部在黑龙江省省会齐齐哈尔嫩江桥阻击日军。马占山在抗日宣言中说道:“当此国家多难之秋,三省已亡其二,稍有人心者,莫不卧薪尝胆,誓救危亡,虽我黑龙江一隅,尚称一片干净土……尔后凡侵入我江省境者,誓必决以死战。”江桥抗战共历时16天,是自九一八事变以来,日军遇到的第一次有组织、大规模的武装抵抗。虽然在敌我相差悬殊的形势下战斗最终失败,但马占山所部爱国官兵浴血奋战,杀伤了大批日伪军,有力地鼓舞了黑龙江人民的抗日热忱。
在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黑龙江各阶层民众和部分东北军爱国官兵不甘沦为亡国奴,冲破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的禁锢,揭竿而起,组成自卫军、救国军、红枪会、大刀会等各种形式的抗日义勇军,誓死抵抗侵略者。
1931年12月,吉林自卫军总司令李杜等将领率部进行哈尔滨保卫战。官兵冒着严寒,爬冰卧雪,一直坚持战斗到次年2月;1932年4月,抗日军刘万奎等部及红枪会、大刀会等抗日武装开展牡丹江保卫战;1932年秋,东北民众救国军司令苏炳文通电全国,誓师抗日,率部进行海满抗战,并与马占山等部官兵组成四路大军围攻齐齐哈尔。这些战役战斗,均对日军造成了打击,并在一定程度上牵制其行动。
黑龙江军民是中国最早开始有组织、大规模武装抗日斗争的先驱。他们的浴血奋战,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东北人民抗日救国的信心和斗志,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奋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成为党在东北地区领导抗日斗争的中心,领导各阶层人民掀起抗日浪潮
1923年10月,中共哈尔滨组(也称中共哈尔滨独立组)建立,成为东北地区最早建立的中共党组织。1927年,中共满洲省委建立,这是党在东北设立的最高领导机构,最初设在奉天(今沈阳)。1932年1月,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满洲省委机关由沈阳迁到尚未被日军占领的北满中心城市哈尔滨,哈尔滨从此成为东北地区抗日斗争的领导中心。
中共满洲省委地处反日斗争最前线,九一八事变次日,即发表《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抨击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号召东北各级党组织和广大民众团结起来打击日本侵略者。在中共满洲省委和黑龙江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黑龙江各界民众、各阶层爱国人士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浪潮。
1932年2月,中共满洲省委作出决议,要求各地党组织在“三一”(韩国独立运动纪念日)、“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三一八”(巴黎公社纪念日、日本占据满洲半周年)这些纪念日领导组织群众示威活动。黑龙江各地党组织在各纪念日、俄国十月革命节以及九一八事变国耻日,组织党团员上街游行、进行集会、向群众发表演讲、散发抗日传单、张贴抗日标语等进行宣传,号召群众投身抗日武装斗争,或者组织小型室内集会,向抗日志士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如中共汤原中心县委组织了“化装抗日宣传队”,到汤原县各地农村开展宣传,通过话剧、舞蹈、演讲、歌咏等形式,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号召人民群众拿起武器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这些活动,在民众心中撒下了抗日救国的火种。
在广泛进行抗日宣传和领导群众开展反日活动的同时,中共满洲省委还派出许多干部到义勇军工作,到农村组织反日武装,并着手建立党直接领导的游击队。在中共满洲省委及其接续组织的领导下,东北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反日游击队、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相继成为东北抗日的中坚力量。
作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和东北抗联活动的主战场,迟滞了日军侵略步伐,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中共满洲省委充分认识到,要同日本侵略者斗争,必须要建立自己领导的武装。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中共满洲省委在党的工作基础较好的地区发动群众,建立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从1932年春开始,先后建立了磐石、巴彦、海龙、珠河、汤原等十几支反日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933年初,《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简称“一·二六指示信”)发到满洲省委,明确提出在东北建立反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各反日游击队先后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和反日联合军,游击战被不断推向高潮。1936年2月,根据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决议,《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发布,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日部队先后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至第七军。之后,又相继成立了东北抗日联军第八至第十一军。抗联十一个军中,第三军至第十一军均诞生在黑龙江;除第一军、第二军在吉林、辽宁活动外,其他九个军,以及第二军的一部分,都在黑龙江境内战斗和活动。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领导的抗日武装,前身是东北抗日游击队、东北人民革命军等抗日武装,鼎盛期兵力达3万余人,足迹遍布东满、南满、吉东、北满的广大地区。关于东北抗日联军歼敌数字,由于残酷的斗争环境,目前尚没有完整准确的统计。据日本陆军省1936年3月公布的数字,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5年末,日本关东军战死达4200人,伤病17.13万人。据日本关东军参谋部统计,1936年至1937年9月,日军死伤2662人。从这些不完全的统计数字中看出,在当时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东北抗日联军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艰苦卓绝的斗争,牵制和消灭了大量日伪军,有力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迟滞和干扰了日本由中国东北进犯苏联的企图,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在这段艰苦的抗战历程中,留下了许多英雄故事与传奇战斗。如1935年赵尚志指挥抗联第三军在海伦、通北交界处进行的冰趟子伏击战,造成敌人死伤二三百人,我军仅牺牲7人,成为抗日战争中以少胜多的光辉典范。同时,在黑龙江这块抗日沃土上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周保中、赵一曼等一批著名的抗日将领和民族英雄,共同铸就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
军民团结、勠力同心,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先行者和典型示范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黑龙江地区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是日本侵略者及其帮凶和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爱国民众之间的矛盾。当此国难之际,中国共产党顺应民意,号召民众团结起来,保家卫国,黑龙江爱国民众积极响应,支援抗日斗争。1931年11月,马占山领导的江桥抗战开始后,中共满洲省委和北满特委立即动员群众组成“抗日援马团”。在哈尔滨,工人、学生、工商界组织了广泛的捐献、劳军活动;各大中学校学生走上街头开展募捐活动,购买大量慰问品装上列车送往齐齐哈尔。在齐齐哈尔,地方团体积极捐款,并捐献猪羊犒劳前线将士;城乡百姓自发组织民工、马匹和车辆运送武器弹药、给养及伤员,甚至冒着枪林弹雨主动帮助部队抢修防御工事;广大妇女为前线将士昼夜不停赶制棉衣。哈尔滨保卫战打响以后,中共哈尔滨市委组织党员前往工厂、学校、农村等地,组织工人、农民、学生支援义勇军。哈尔滨市各界民众和社会团体纷纷前往慰劳义勇军,并捐献款项。黑龙江民众的爱国热忱和积极支援,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官兵的斗志。
1935年10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6年2月,《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发布:“我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二、三各军,反日联合军第四、五、六各军、各反日游击队为收回东北领土,为保卫中华祖国,四年以来在全东北反日总会领导下,与我各反日救国武装同志及反日民众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对抗日本强盗帝国主义,作游击战争,势必奋斗到底。”并在《宣言》中诚挚表达了建立最广泛东北抗日统一战线的态度:“凡中国同胞及一切反日武装军队,不分宗教,不论政治派别,不论任何社会团体或个人,不分派别,不分穷富,只要是抗日救国,我东北抗日联军便与行动一致。”
在《宣言》精神的指引下,东北各地抗日武装陆续改编成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至第十一军,在此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最大限度地团结各种抗日力量在共同旗帜下。东北抗联第一至第七军,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为主体,吸收附近反日义勇军和山林队组成。在黑龙江,李延禄、周保中领导的东北抗联第四军、第五军吸收和改编了反日山林队和原救国军余部;夏云杰领导的东北抗联第六军争取了驻老钱柜的伪森林警察起义大队加入。东北抗日联军第八至第十一军,是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接受统一改编加入抗联序列的原东北义勇军部队。第十军军长汪雅臣,原是黑龙江省五常县(今五常市)一支反日山林队首领,名号“双龙”。汪雅臣曾经到中共珠河中心县委请求帮助,受到县委领导人冯仲云、韩光等人的热情接待。后汪雅臣接受改编加入队伍,从此以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军长、中共党员的身份征战沙场,最后以身殉国。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由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爱国民众参加的反日会和救国会组织也不断发展。1934年,中共满洲省委公布了《东北反日总会章程》,其宗旨是:“以彻底抗日反满不做亡国奴,团结满洲三千万民众中一切反日分子进行一致反日斗争,将全体中国人及其他被压迫民族居住于满洲境内之民众从日本奴隶统治之下彻底解放出来。”《章程》规定:“凡有赞成本会宗旨,不分男女、老幼、职业、宗教、籍贯、贫富、党派,只要是不愿做亡国奴,而自愿加入本会为实行本会宗旨之一项而工作者,概得成为本会会员。”东北反日总会在抗日战争中,团结了众多爱国群众从事反日斗争,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全民族抗战爆发前的六年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黑龙江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抗日爱国军民勠力同心,团结一致,对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艰苦卓绝又不屈不挠的奋战,东北抗日游击战争被推上新的高潮。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大会上指出:“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这个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在这场伟大胜利中,黑龙江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生命和热血在白山黑水间书写了保家卫国的英雄史诗,在生与死、血与火的磨砺中铸就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展现了“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挺起了摧不垮、打不断的民族脊梁。
伟大的时代传承光荣的历史,也呼唤振奋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杨靖宇、赵尚志、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是“千千万万抗日将士的杰出代表”,指出“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激励了几代人”,强调“我们仍然要用这些精神来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引导他们发扬优良传统,在全社会带头弘扬新风正气”。今天的黑龙江人民,将继续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光辉旗帜下,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凝聚力量、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将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转化为政治忠诚政治自觉,将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转化为推动振兴发展的责任担当,将血战到底的斗争精神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奋进力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龙江新作为、谱写龙江新篇章!
(作者系省委史志研究室党史研究一处副处长、三级调研员 马莉亚)
【版权声明】凡来源中注明“龙江机关党建”的文章,均为本网独家稿件,版权归龙江机关党建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黑龙江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技术支持: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黑龙江省全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451-87589289